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
发布时间: 2021-01-25 浏览次数: 85

亲亲、仁民、爱物、自爱展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理路。仁爱以修养为要务,以亲亲为起点,推己及人、层层拓展。仁爱始于家庭,但不止于家庭;同类为先,但不限于同类,遍及他人与万物,最终实现和而不同、民胞物与的境界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仁爱就是其重要的思想源泉。挖掘儒家仁爱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,深耕厚培、延伸拓展,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。

1从家庭做起

以家庭作为文明基点。今天,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,但亲亲之仁仍然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。“天下之本在家”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,对一个社会来说,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,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,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。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“三个倡导”,家庭是隐含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从家庭做起,重视家庭文明建设,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、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点。

以家教引导价值选择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家庭教育基于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和平等关系,但传统儒家倡导的孝悌仍有其价值。尊老爱幼、男女平等、夫妻和睦、勤俭持家、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,就是孝悌的现代传承和转化。家教还包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、对是非善恶的明辨。“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、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爱中华民族。”在家庭中倡导忠诚、责任、亲情、学习、公益的理念,使家庭成员在互尊互敬的氛围中相互影响、共同提高。

以家风涵养社会风气。亲亲之仁既重视家庭血缘关系,也注重对一家之爱的扩充和超越。在家尽孝、为国尽忠,涵育家国情怀,是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,是良好家风的精神内核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涵养良好家风,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,把家庭之爱升华为社会国家之爱,超越小家、融入大家,升华小爱、凝结大爱,形成爱国爱家、相亲相爱、向上向善、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,更好地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2对他人友善

培养体谅他人的共情能力。仁民之仁提倡以忠恕之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等范畴,也都涉及人际交往的价值理念与规范。当然,在社会主义中国,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封建等级关系,而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独立主体,但我们仍要重视仁民之仁所包含的尊重、宽容、互助等内涵的转化。拥有体谅他人的共情能力,是当今时代设身处地、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得以实现的前提。要将心比心、为他人着想,对老人、幼者、弱者怀有同情心,在充分尊重的同时给予帮助和照顾,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、和谐相处。

树立立己达人的责任意识。仁爱不是孤立的自说自话,而是一种交互责任,是在己与人的双向互动中相互影响、立己达人、共同进步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也要注重培养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,与他人和衷共济、共建共享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,仁爱所强调的爱人、忠恕、克己,可以转化为尊德守法、理性表达、文明互动的公民网络素养,成为网络时代的行为指导和交往准则。

倡导忘我奉献的高尚追求。儒家仁爱思想指向了痛痒相关、民胞物与的崇高境界。在现代语境中,仁爱既是职业精神的诠释,又是心怀大我的追求。教师要有“仁爱之心”为教育无悔奉献,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怀仁心、行仁术,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了仁爱的精髓,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,广大医务人员、公安民警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首位,义无反顾、挺身而出、日夜奋战,用行动彰显了大公无私、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,为他人服务、为社会奉献,体现了仁爱精神的现代传承,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。

3与自然和谐

确立休戚与共的生态观念。爱物之仁要求把人与自然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将自然万物作为珍视关爱的对象,蕴含着人与自然共荣共损的生态价值观。今天,生态文明关系国家的科学治理、社会的持续发展、个人的生活幸福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面向。历史和现实证明,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矛盾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,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。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,古老的仁爱精神启示我们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

涵育共建共享的主体自觉。爱物之仁要求激发每个人爱护自然的主体性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,同样也要涵育人人相关、人人参与的公民主体意识,不做局外人、旁观者。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,也不会一劳永逸,需要长期坚持、不断投入,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每个公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,共同建设天蓝、地绿、水净的美丽中国,正是仁爱这一传统美德的延续。这启示我们,在今天的世界,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中,需要我们付出仁爱的,不仅有他人,还有自然。

提倡爱护自然的实际行动。儒家传统认为,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的行为要有一定限度。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关注自然、爱护自然,要从一草一木、一花一树做起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把美丽中国建设落实为实际行动,增强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、环保意识、生态意识,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等志愿行动,做好垃圾分类等身边小事,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、共建生态文明。

4自修养入手

注重自我反省。在人己关系中,自爱之仁强调己的作用。己既是价值选择的主体,也是反省提升的对象。反身而求、反躬自省都出于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。克己复礼一方面强调自我反省,另一方面强调遵守规范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也要激发主体的价值追求,提高自我反省的热情,发掘价值主体的内在潜力,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,外化为实际行动。

不离点滴日常。《论语》中孔子指点弟子仁爱,多从生活实例入手,从切近之处讲起。行远自迩、登高自卑,仁者胸怀和境界离不开人伦日用的化育和点滴日常的积累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,需要注重生活化、日常化、细节化;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践行,要从我做起、从身边小事做起,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。由易到难、由近及远,管好小事、守好小节,积小善为大善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、落小、落细,做在日常、行在经常、化于平常。

坚持事上磨炼。“一语不能践,万卷徒空虚。”(林鸿:《饮酒》)践行仁爱,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炼,在待人接物中成长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,要落实在行动中。从现在做起,从每一件小事做起,正心笃志、崇德弘毅,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、国家认同感、民族归属感、时代使命感,使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光大。对青少年来说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要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,不仅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还要扣好人生的所有扣子。传承仁爱精神,用展现中国特色、民族特性、时代特征的情感认同、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更好地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强价值观自信,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。

 

 

 

 

来源: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》2020年第2期